搬砖的故事?(搬砖的故事)
一,搬砖的故事?
晋朝有名的陶侃将军,在平定了苏竣之乱以后,因功封了大官,过起了文官似的生活。日子一久,陶侃觉得不能像这样养尊处优,把身体都荒废了。于是开始每天做两次他自己设计的独特运动:早晨把一百块砖从屋内搬到院子里,晚上又把一百块砖搬回屋内。陶侃这样持之以恒地每天搬砖的动作,邻居看在眼里,觉得他好像在做虚功。于是有人好奇地问他为何要这样辛苦地搬砖?陶侃说:“我刚刚在中原打完了仗,过后却过着优逸的生活。不这样做的话,以后再要打仗恐怕就很难胜任了。”
别人看陶侃搬砖,以为他搬得很辛苦,其实对他来说,搬砖是件很快乐的事情。那是因为他是自发自动地去做,而且了解搬砖对心性和身体的种种好处。如果有人罚你每天也像陶侃那样搬砖,自动变成被动,同样搬砖而心情不同,你也许会觉得苦不堪言。“搬砖”是不是一件好事情呢?对陶侃来说,他是一个武将,不愿闲暇太多,所以利用“搬砖”来填充空闲时间和锻炼体力。每天把一百块砖搬进搬出是很好的运动,同时也是对毅力的锻炼,如果你也和陶侃做同样的事情,便会有同样的好处。
很多人都把“辛苦”与“痛苦”混为一谈,其实辛苦过后你看到的是快乐的成果,而且辛苦与快乐是成正比的。看得见的苦事常常都是身体的苦,而好处在后头。至于心里的苦或乐,就在人的一念之间了。而心里的苦与乐,也正是“束缚”与“自由”的分野。当你觉得不得不做,于是你感到“束缚”而觉得痛苦;但当你自发自动地做一件事,就会感到“自由”而觉得快乐。
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如果你同样也像陶侃那样自发自动地去搬砖,但是你没有陶侃的毅力,大概做了三天就不做了。如果有人罚你做,就把它当成是“天命”代替你原本软弱的意志力,况且,你得到的好处也和陶侃相同。你需要做的,只是改变一下想法,何乐而不为呢?
苦与乐、束缚与自由,常常都存在与人的一念之间。
二,搬砖的故事
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家写过一本书,在这本书中他讲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,而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:
他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,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。 他去问第一个人说,你在干什么呢?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告诉他,你看不见啊,我这不是服苦役——搬砖吗? 他又把这个问题去问第二个人。这个人的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,他先把手里的砖码齐,看了看说,我在砌堵墙啊。 后来他又去问第三个人。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,他把手里的砖放下,抬头擦了一把汗,很骄傲地跟这个人说,你是在问我吗?我在盖一座教堂啊。 大家看一看,这三个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,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却是三个层次:
第一种人的态度我称为悲观主义的态度。他可以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,他关注的是当下的辛苦,当然这也是确实存在的。
第二种人的态度我称为职业主义的态度。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墙,这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,他知道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,要对得起他的一份薪水、一个职务和职称,所以他的态度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“器”的境界,作为一个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。但是他没有更高的追求。
而第三种人的态度我称为理想主义的态度。也就是说,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块砖,每一滴汗,他都知道这是在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。他知道,他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,他的付出一定会得到最终的成全。此时,他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器皿,而是关系到我们的生命,我们的梦想,关系到我们最终能不能建筑起一座教堂。而同时,因为有了这个教堂梦想的笼罩,也成就了这样一个超出平凡的个体。
三,搬砖故事简短
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到一座寺院向方丈乞讨,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:“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。”
乞丐生气地说:“我一只手,怎么搬呢?不愿给就不给,何必捉弄人呢?”
方丈什么话也没说,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,说道:“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到!”
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砖来。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,才把砖搬完。
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,乞丐接过钱,很感激地说:“谢谢你!”
方丈说:“不用谢我,这是你自己赚到的钱。”
乞丐说:“我不会忘记你的。”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,就上路了。
过了很多天,又有一个乞丐来到了寺院。方丈把他带到屋后,指着砖堆对他说:“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银子。”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。
弟子不解地问方丈:“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,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,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,还是屋前?”
方丈对弟子说:“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,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。”
若干年后,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了寺院。他气度不凡,美中不足的是,这人只有一只左手,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。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,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,然后靠自己的拼搏,终于取得了成功。而那个双手健全的乞丐却还是乞丐。
总结:以上内容就是宝宝游戏提供的搬砖的故事?(搬砖的故事)详细介绍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