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美尔监修的大西洋壁垒,为什么诺曼底只完成30%?(隆美尔与诺曼底登陆)
一,隆美尔监修的大西洋壁垒,为什么诺曼底只完成30%?
重点没有放在那里,而在加那海摊
二,隆美尔与大西洋壁垒
1943年末,同盟国在各个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,并开始全面反击。在欧洲战场,盟军将关注点放在了如何登陆法国,直逼柏林,这就是著名的“诺曼底登陆战役”。无独有偶,全面收缩战线的德国,也将这里作为最后的屏障。
于是,一场登陆与反登陆的战役开始了。让人倍感意外的是,德国人吹嘘的“大西洋壁垒”,却轻易而举地被盟军突破。除了大势所趋的原因外,奉行“完美主义”的隆美尔,为什么将“大西洋壁垒”修得千疮百孔、漏洞百出?他尽力了吗?
隆美尔在北非的两年经历,可以说是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。他“以弱胜强”,从中将到元帅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,成为对手都赞叹的战术家,但仅过半年,他却黯然离开了非洲,成为一名“失败者”。这样的人生落差,让他一时很难适应。
尽管他从非洲战役中,已经感知到德国的命运将以失败而告终,但军人的职责和对荣誉的珍惜,一直激励着他“从哪里跌倒,就从哪里爬起来”。就在其准备在意大利大显身手的时候,遭同行嫉妒,被排挤到了法国,监修“大西洋壁垒”。
让一位善于进攻的战术家去修防御工事,就像一个喜欢旅游的人被“疫情”憋在家里,尽管他消毒、洗手、预防感冒,但都是被动和程序化的工作,从内心来说,是讨厌“疫情”的。隆美尔也是一样,最起码在主观上并不情愿去做这件事。
首先,面对2000多公里的防线,产生了畏难情绪。按照设计要求,构筑一条宽约10公里的防御带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仅地雷一项就要两亿枚,更不要说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了。这对一向不太重视后勤的隆美尔来说,是个不小的挑战。
其次,不能上战场,让他多少产生了敷衍情绪。在法国的日子里,尽管他忙前忙后四处巡视、督建,但对他来说,既然不能上战场建功立业,洗刷非洲耻辱,干脆“破罐破摔”。探亲、访友成了常事,打猎成了隆美尔最热衷的活动。
说到底,在修建“大西洋壁垒”上,隆美尔并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,忙前忙后四处巡视、督建,更多的是出于军人的责任,一条毫无创新性的防线,无论如何也勾不起他的兴趣和激情。说白了,他更喜欢战术性防御,而不是呆板的防线。
1944年,盟军在伦敦聚集了几百万部队,并做着各项渡海作战的准备工作。与此同时,海峡对岸的欧洲大陆,德军也在做着反登陆战的准备。但与盟军热火朝天的备战相比,德军大战来临的紧张感却差了许多,隆美尔对此也无计可施。
一是,法国安逸的生活,让驻军对战争重视不够。作为欧洲文明的象征,巴黎不在盟军的轰炸之列,法国弥漫在自由、祥和的气氛中。走在大街上的德军官兵,手里拿的并不是枪,而是箱子、包裹,就连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德,也喜欢待在巴黎。
更何况,驻守法国的德军,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苏联战场上,下来休整的。在巴黎的餐馆、酒吧、妓院、影剧院被德国士兵挤得水泄不通,丝毫没有大战在即的紧张感,反而一副“今朝有酒今朝醉”的松散样子,而他们根本不听隆美尔的调遣。
二是,新组建的部队,素质不高,纪律性差。在西线,德国号称有130万部队,大多数是刚组建的海防师,甚至是投降德国后,组建的“外国师”。同时,“老的老,少的少”,很多人连基础训练都没有进行过,分配的任务很难完成。
就是这样的兵员素质,还要防守几千公里的防线,甚至一个师要担负防守300公里的地段。尽管隆美尔经常去视察,但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,防线上的设施要么“偷工减料”,要么形同虚设,致使诺曼底地区,在盟军登陆时仅完成了约30%。
更重要的是,隆美尔不善于团结与合作。从德国元首的“宠将”到被“晾”在一边,周围的将领们对他的命令并不是“言听计从”,以至于隆美尔常常采取,破口大骂的形式来解决争执,他始终拿不到装甲师指挥权的原因,正是于此。
由此可见,隆美尔在监修的过程中,与将领们的关系紧张,士兵们的纪律涣散,使他常处于孤掌难鸣的位置,防御计划也实施不到位。不过,有讽刺意味的是,许多人听说是大名鼎鼎的隆美尔驻守法国,更加放心的“吃喝玩乐”了。
最重要的还是,盟军登陆方向,隆美尔判断失误。诺曼底登陆是人类战争史上,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,总兵力近300万,要想取得突然袭击的效果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为了麻痹德军,盟军采取了一系列欺骗战术,比如,将主攻方向定为加莱地区,登陆诺曼底只是佯攻。
再比如,以德军比较看重的美军将领巴顿,成立一支子虚乌有的第一集团军群,并且常出现在加莱地区对面的多佛尔港,以此迷惑德军。既然是战术欺骗,自然对惯用战术思维考虑问题的隆美尔有效,他坚信盟军的主攻方向是加莱地区。
但恰恰不懂战术的德国元首,将盟军可能进攻的方向定在了诺曼底。倒不是夸他有多么强的直觉,而是想说明,战术欺骗只是对懂战术的人有效,对不懂战术的人不起作用。换句话说,隆美尔能上当是正常的。
也这是为什么隆美尔将加莱和瑟堡作为防御重点的原因。尽管在他的监督下,大西洋壁垒“初具规模”,海底有水雷,沙滩有木桩、反坦克锥,还有大面积的地雷场。满眼望去,滩头布满了障碍物,隆美尔对此比较满意。
但实际上问题多多。为了检验防御效果,德军用缴获来的一艘重达120吨的美军轻型登陆艇,进行了一次穿越障碍物的小型演习,结果令人失望。这艘小艇犹如“带球撞人”般的,将隆美尔的木桩撞得的七零八落,轻易而举地冲上了海滩。
这样的结果,让隆美尔惶恐不安。但现改已经是来不及了,更关键的是,如果改正将会成为一些人的笑料,不如将错就错,“唬一下”对方也是好的。更麻烦的是,德国元首始终没有按照隆美尔的想法,将西线的指挥权交给他,使他无法施展手脚。
诺曼底登陆的成功,有人将其归咎于隆美尔给媳妇过生日,不在前线,错过了最佳阻击时机;也有人讲,是隆美尔没有装甲师的指挥权等等。其实,包括隆美尔自己都承认德国大势已去,失败是迟早,更何况是他修的“大西洋壁垒”。
也就是说,不管隆美尔尽力还是不尽力,都无法阻挡盟军的攻势。“大西洋壁垒”就像隆美尔铺设的木桩一样,也就只能“唬一下”,没有其他作用。
大家认为呢?欢迎留言和讨论。
参考文献:《第二次世界大战》、《隆美尔传》、《步兵攻击》
欢迎搜索关注“白杨树下谈历史”//学习历史,传播文化正能量//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!
三,隆美尔诺曼底防御计划
三个原因
第一:德国兵力不足
在1943年时,德国将大部分的兵力都投入了东线战场,导致西线的部队完全不足,自然拖延的工期。
第二:兵多不精
在西线的德军部队大部分是新招募或者东拼西凑的,纪律严重不足,再加上最高级的长官,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都处在消极状态,他们手下的士兵自然同理。
第三:资源严重匮乏
因苏德战场的失利,德国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了东线,各种资源物力都在往苏联调动,而西线自然就缺少物质。
四,诺曼底登陆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谁的意见对
这个问题得分几个部分回答。
一,隆美尔为什么被派去西线?
自从北非败回,授命收拾意大利"叛军",完成后,原以为元首会任命自己指挥整个意大利战区,正好报阿拉曼之仇。谁知被派去法国视察大西洋防线。元首是经过慎重考虑的: 他有与英美作战的丰富经验; 再有是给他一个挽回声望的机会。
二,大西洋墙
1943年12月1日隆美尔带着精干的参谋班子、工兵专家、新闻摄影队和战地记者,从慕尼黑登上专列,开始视察丹麦海岸防御工事。巡视两周,他得出结论: 盟军不可能从丹麦登陆。
他是个闲着就不舒服,就骂娘。一旦有作战仼务,他一跃而起,瞬间变成不知疲倦的斗士。
12月18日,他匆匆赶去法国,驻在巴黎郊外九十英里的枫丹白露。翌日,马不停蹄赶往巴黎,从徳驻法国总司令冯•伦斯德那里了解西线布防。当他得知,西线德军用了三年时间才埋设了一百七十万颗地雷时,怒气冲冲: 1942年,英军在北非用了两个月就埋设了一百万颗地雷。
12月20曰,他驱车前往比利时与法国松姆河,视察了驻守这里的德第十五集团军。汉斯•冯•萨尔莫斯司令官恭维地迎接这位"钦差大臣"。当他得知德主力八十一军一共埋了二十五万三干颗地雷,深度仅为二十到三十码时,便问毎个工兵毎天埋多少雷? 回答是十颗。他马上严令,毎天必须埋二十颗。由于这里是徳军防御重点,因而港口森严、碉堡林立,专门配置了大量新式电动鱼雷艇、十二英寸大炮群、四百门射程达一百英里的巨炮、地下火箭发射基地。
隆美尔从不休息,天天率全套班子乘车风里来,雨里去。找当地指挥官、工兵专家、防御专家、海洋工程师及气象技术人员了解、咨询相关信息。一到晚上便设计图纸、规划未来、拟定防御计划、兵力配置图等。
1943年1月22日,隆美尔视察布列塔尼半岛,这是徳第七集团军防区。司令官弗里德里奇•多尔曼上将汇报了防御战备情况。他报怨道: 集团军防守地段力量纵深过长,在布列塔尼,一个师要守卫一百五十英里。力量单薄单不说,部队有九十二种不同型号的大炮,二百五十种不同口径的炮弹。75亳米反坦克仅有一百七十门,88亳米火炮仅有六十八门。多尔曼是一位有战略头脑的将军,他当时提醒隆,盟军极有可能在诺曼底登陆,但未引起足够重视。
接着,他冒着狂风视察了卡昂、法莱兹和瑟堡。紧接着又去了圣洛。这里是诺曼底前线地段,由德八十四军军长埃里希•马尔克斯上将防守。他是著名的"巴巴罗萨计划"设计者之一,因作战失去一腿,人称"木腿将军"。隆美尔对这位受尊重的将军也不客气地训斥: 防务薄弱,享受舒适。马尔克斯埋怨说: 在诺曼底一线德军第716和第352步兵师,平均每个师要防守三十英里。仅有德711师位置还可以。
隆美尔又去巴黎市区,他看繁华大亍上,德国士兵军容不整,他们不是揹着武器,而是拎着皮箱。在咖啡馆、舞厅、饭店,德国兵不断进进出门。甚至还有挽着法国女郎的德国军官。他十分生气,但他的职责是德军西线海岸防务总监,他只能做份内的事。
视察完后,他向元首打报告,希望支持他。接着便指挥官兵、战俘、平民热火朝天干起来。
他发明许多新的防御技术,如用救火胶管的射流,将笨重木桩打入海滩下面; 把地雷捆在障碍物上; 在障碍物插上锋利钢板; 为克服地雷短缺,他利用120枚废炮弹做地雷。在水泥障碍物下安地雷,上面放木板,一旦舰船开过,会引起剧烈爆炸。用有色金属制造地雷,探雷器无法识别。还有当光线被遮住就会爆炸的地雷。
为了把笨重的障碍物运到较远的海滩,他设计了浮漂起重机、滑车图纸,要求防区指挥官照图施工。为克服物资不足,他开办了水泥厂、四方体障碍物生产工厂、修建发电厂和开采矿山。他的创业精神在西线形成一股无形力量,并不断激励士气,胜利的火焰又重新燃起。
隆美尔当时并不知道,后来入侵就是从诺曼底开始的。他只觉得诺曼底一大片沙滩空旷未利用,便下令设防。其中有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呈四方体状的障碍物,有多层排列的楔形反坦克混凝土障碍物,还有捷克式环形筑垒阵地。
……
总结:以上内容就是宝宝游戏提供的隆美尔监修的大西洋壁垒,为什么诺曼底只完成30%?(隆美尔与诺曼底登陆)详细介绍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