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军山之战,夏侯渊围而不打,断黄忠水源会取胜吗?(定军山之战 夏侯渊)
一,定军山之战,夏侯渊围而不打,断黄忠水源会取胜吗?
不可能的事,因为定军山之战和马谡的街亭之战,情况完全不一样。
第一:兵力不同。街亭之战马谡虽然是先锋,但后面紧跟着的是诸葛亮的北伐大军,不可能会把大部分兵力全部驻扎在街亭,从而影响到北伐的胜果,这种本末倒置的事不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场战争里面。而张郃来的时候,曹叡特意给了他总督诸路兵马的权限,甚至曹叡还亲自到达长安坐镇,兵力这一块张郃是完全不用担心的。
而定军山之战,夏侯渊虽然是汉中的总负责人,但可用的兵力不多(原因就是曹操拿下汉中之后,先后两次调集了近十万汉中精壮人口充实长安和三辅地区,刘备仅用一万人,分成五部接连袭击,都让夏侯渊应接不暇,加上宕渠之战,张郃败于张飞之手,只剩数十人,可见夏侯渊当时是处于兵力不足的境地)。
兵法有云:“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”,夏侯渊兵力不足,黄忠那边除了是以逸待劳的军队之外,后面有刘备亲自坐镇,再往后就是“男子当战,女子当运”全国动员的蜀汉,夏侯渊兵力并不占优势。
第二:人才不同。黄忠不是马谡,不是一个初上战场的小子,他不可能傻傻地等着夏侯渊来围,即使夏侯渊真的有超过黄忠十倍的军队,还没等到夏侯渊包围网合成,黄忠要么就冲下山来突围,要么提前退出汉中战场。
而且夏侯渊也不是张郃,在他的战斗生涯中,“打”才是王道,他没有试过“围”,也不屑于“围”。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,夏侯渊是一个优秀的将才,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帅才。
第三:没有运气。三国时期以少胜多、绝地反击的战役不少,但要么是因为领导者无能,要么是因为天时地利等原因,还有加上各种各样的运气才能取得胜利。汉中地区却不像荆州那样天气变换无常,要不刘备火烧夏侯渊鹿角的时候刮起一场大风,吹向刘备阵营,那感觉想想都酸爽。
可问题是这是属于低概率事件,夏侯渊不能寄希望于此。而且汉中地形险峻,多丛山峻岭,蜀汉方面因为国土多山的缘故,兵种以步兵、山地兵为主,而夏侯渊由于常年在关中平原驰骋,擅出是以骑兵为主的闪电战。可以说从夏侯渊一踏入汉中山地之时,他的失败已不可避免了。
那夏侯渊难道真的只有坐以待毙吗?不是,夏侯渊最有可能胜利的方法就是坚守不出,当时虽然刘备已经占据了定军山,但汉中、阳平关等险要都在夏侯渊、张郃等人手上,只有夏侯渊能坚守到曹操大军到来,汉中战局自然会有转机。
可夏侯渊过于鲁莽,居然以元帅的身份去做修补鹿角这样亲临敌方攻击范围的事,才导致了最后被黄忠斩杀。从“虎步关右”到“白地将军”,夏侯渊一世英名就因为一次鲁莽而毁于一旦了。
二,定军山之战斩杀夏侯渊的是谁
此提议深谙用兵之道,但是不可行,更不能取胜。
我们回顾一下黄忠斩杀夏侯渊的过程。
黄忠进攻,夏侯渊防守。
但是夏侯渊性急,不听张郃的劝阻屡屡出来迎战,生擒了黄忠的部将陈式。法正定下反客为主之法,黄忠依计而行。夏侯渊不服,令部将夏侯尚出战,被黄忠一个回合生擒。双方定下了交换战俘的约定,但是在阵前交换时,黄忠又射杀了夏侯尚,彻底激怒了夏侯渊,出来与黄忠单挑了二十回合。后来法正建议,黄忠乘夜占领了对山,将定军山一览无余。夏侯渊大怒,不听张郃的苦苦劝阻,领兵围住对山,大骂不止的挑战,直到午后,夏侯渊锐气已堕、人困马乏,下马坐地休息。黄忠却率兵从山上一鼓作气冲下来,夏侯渊措手不及,被黄忠赶到麾盖下。夏侯渊不及相迎,黄忠手起刀落,将夏侯渊连头带肩砍为两段。
同样是讲兵马驻扎在山顶上,马谡为什么惨败呢?我们看一下马谡是怎么被人断了水道、最终惨败的。
司马懿来犯,马谡请缨去守街亭。司马懿探知是马谡,笑道“徒有虚名之庸才,如何不误事!”马谡自以为饱读诗书,其实都是纸上谈兵,他不听王平的苦谏,将大军屯扎在一个土山上,王平只好分兵到十里外驻扎以备不测。司马懿派人连夜断了水道,将马谡四面围困,又派张郃带兵堵住了王平的救援。马谡孤立无援,最终被司马懿放火烧山,马谡惨败,军马丧失殆尽,逃得性命后最终被诸葛亮斩首。
黄忠占对山,绝非马谡守街亭。这两者有诸多不同。
1.黄忠是进攻,意在快攻;而马谡是防守,宜在坚守;
2.黄忠有法正相助,如虎添翼;黄忠虽是主将,但真正的主心骨确实法正;黄忠、法正二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。
马谡有王平相助,马谡虽是主将,真正懂得行军打仗的是王平。马谡刚愎自用,不听王平劝阻,内不和则外不顺,必有惨败。
如果按照题主的提议,夏侯渊围而不攻,断了黄忠水道,是否可胜呢?
首先,断水道这个提议是好的,但是不可行的。原因有二:
1.黄忠虽然占了对山,但是黄忠只在山腰,而法正在山顶。黄忠可以虽是下山冲杀,法正又可以居高临下随时观察夏侯渊的动向,二人不可能任由夏侯渊行断水道之计。
2.黄忠占对山只带了部分轻骑兵,又距离本营较近,部下陈式可以率领大队人马随时接应。如果夏侯渊派人断水、威山,那么黄忠、陈式上下接应,夏侯渊腹背受敌难以支撑。
那么,即便是夏侯渊断了黄忠的水道,那么他能胜利吗?绝对不会,原因有三:
1.黄忠、法正、陈式,对付夏侯渊已经绰绰有余,如果被断了水道,可能会暂时受困,但不至于速败。
2.黄忠出兵之前,诸葛亮暗暗派出赵云,带领一支人马接应黄忠。如黄忠胜,则不动;如黄忠不利,随时接应。
3.战前,诸葛亮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:一,命刘封、孟达领兵三千在山中险要之处设伏;二,差人联络马超,让其依计而行;三,让老将严颜守住巴西,换出来张飞、魏延,让二人一同攻取汉中。
看到了吧,五虎大将动员了四位,又有法正参谋,而诸葛亮是背后总指挥。
试问,夏侯渊怎么可能取胜呢?可能最好的结局就是,夏侯渊丢了汉中,但是万幸保住了性命。
同样道理,马谡守街亭之时,本来就不堪大用,又只会纸上谈兵,最关键的是他面对的是司马懿,当然惨败了,不但丢了街亭,还丢了性命。
三,黄忠定军山斩夏侯
陕西省,大巴山脉有凸起的山峰十二座,最高处就是主峰定军山,古代就有“得定军山则得汉中,得汉中则定天下”之美誉,由此可见这是战略要塞,兵家必争之地。
山顶有一座碑,上面刻有四个大字“古定军山”。大山的背面有一片沃野,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定军山之战,曹魏大将夏侯渊在此命丧黄泉,而刘蜀猛将黄忠一战成名,成为千古名将。虽然几千年过去了,他们的故事依然在流传!
《三国演义》中,罗贯中不吝笔墨对大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,话说一代猛将黄忠自从归顺刘玄德,便成为蜀中良将,他为蜀国匡扶汉朝的伟业而尽心尽力。此时,曹魏为了剿灭心腹大患,派出了夏侯渊与黄忠对决。
同是三国时期的名将,黄忠和夏侯渊可谓是旗鼓相当,经过几日的鏖战难分胜负。而曹魏依靠人数众多而将黄将军围在了定军山。由于迟迟不能突围,黄忠刘备帐下谋士法正出了一个妙计。
首先,黄忠带领军队夺取小山丘,等到黄忠胜利后,就等待这边的挥旗暗号,军旗一动,黄忠就率兵俯冲。黄忠听完点头称是,依计行事。这天夜里,刘玄德干儿子发起了进攻,目的是吸引魏军出站,而出来应战的是夏侯尚。
当两军正在激烈交战时,夏侯渊感觉事出蹊跷,大事不妙,就要准备支援友军时,草丛中窜出一帮人马,老将黄忠,胡须斑白风驰电掣而来。夏侯渊一看黄忠,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,根本不放在眼里。
而老当益壮的黄将军,纵身一跃拦住了夏的去路,两人苦苦大战了三十几个回合,夏才知道轻敌了,但体力渐渐不支,正要逃脱之际,黄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挥刀将夏侯渊斩落马下。蜀兵看到对方将领战死,士气大振,冲破敌方封锁,成功夺取了山头。
如此战略要地因此战而丧失,可悲的是曹操失去了夏侯渊这名猛将,也不能解决边境线漫长难以防御的军事难题问题。
自此战之后,定军山渐渐地被人知晓,《三国志》记载,诸葛孔明遗书中要求葬在定军山,黄忠死后也葬在那里,但是屋后面。武侯墓在文革期间被摧毁,令人叹息不已。

四,黄忠定军山斩夏侯渊为啥诸葛亮不高兴
不会,有以下原因:
第一,为什么黄忠军小股军队打过来夏侯渊会亲自出战,不是夏侯渊傻,或者是他轻敌,夏侯渊也是战场老手却为什么犯这种错误呢?只能说明一点,前线防御不牢固,易攻难守,只能亲自出马阻止给自己军队赢得加固防御的机会。
第二,夏侯渊兵力相对蜀国军队太薄弱,定军山山势复杂,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,顾此失彼早晚的事。
第三,魏军从曹操到夏侯渊对蜀军实力评估不足,黄忠法正组合可以说谁都没想过这么厉害。
总结:以上内容就是宝宝游戏提供的定军山之战,夏侯渊围而不打,断黄忠水源会取胜吗?(定军山之战 夏侯渊)详细介绍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。